• 元飞船:让一部分人先抵达元宇宙
  • 首页
  • 区块链
  • 元宇宙不是3D互联网?互联网的巨轮将驶向何方?

元宇宙不是3D互联网?互联网的巨轮将驶向何方?

  • 《财经》
  • 2021-12-07

  电影《头号玩家》描绘了一个叫做“绿洲”的虚拟世界。

  现实生活中,男主角韦德居住在穷人聚居的叠楼区,物理空间狭小。但只要戴上VR眼镜,他便能进入“绿洲”的3D虚拟世界里神游:博物馆、酒吧舞厅、赛车场……一切应有尽有,炫目的场景变化万千。更吸引人的是,从虚拟世界赢得的荣誉还可兑换成现实世界的真实奖赏。

  2018年《头号玩家》收获了超过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随后在影院下线。没人能够预料到,电影公映三年后,“绿洲”再次席卷世界——以“元宇宙”之名,成为微软、Facebook、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竞相布局的新领地。巨头们唯恐在互联网升级的大浪潮中掉队。

  再往前,这种对数字生活的想象,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元宇宙,英文“Metaverse”一词正是来源于此。在书中,作者尼尔·史蒂芬森写道,“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随着扎克伯格将Facebook更名为“Metaverse”,元宇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2021年科技圈的热议焦点。作为火大教育校长、原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多年专注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的研究。过去一年,他的重点研究领域也从区块链扩展到元宇宙。

  去年之前,于佳宁经常飞往国外参会研讨授课,但新冠疫情加速了互联网的变化。于佳宁发现,2020年自己线上参会的频率比往年线下还要高,“大家习惯了在线上进行办公、学习、购物、娱乐,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既回不到过去、也没有必要回到过去”。

  2020年,美国歌手Travis Scott在游戏《堡垒之夜》中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演唱会,电影《星球大战》的预告片也在这款游戏中首映;同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沙盒游戏《我的世界》中搭建校园,完成线上毕业礼。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在无差别的活动中日渐模糊。

  而今,在“元宇宙第一股”游戏平台Roblox上,开发者可以利用简单工具创建游戏,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经济体系也被打通,游戏中的资产可以兑换成真实的金钱,甚至有人开始在Roblox中全职工作赚钱。今年3月,Roblox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迅速翻了十倍。

  同在3月,硅谷的一位朋友邀请于佳宁进入Decentraland数字空间中参观时装展。电脑浏览器输入坐标,进入时装展的数字现场,于佳宁一眼就通过朋友的3D人物形象认出了他。虚拟世界中,他俩边走边聊,与开视频会议时每个人在“小格子间”中交流的感受截然不同。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是否正在到来?互联网巨头真的能重现电影中的“绿洲”吗?元宇宙经济体系的价值交换如何进行?未来的互联网中,个体与商业机构的权力关系将被如何改写?

  近日,于佳宁接受《财经》记者采访,分享了关于新书《元宇宙》的一些思考,强调元宇宙的核心要义是数据确权、创意者经济以及数字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必须具备Web3.0的基因才算是元宇宙。他认为,元宇宙并不一定要以精美、逼真的3D画面呈现,“有些看起来很粗糙、很中二、很低幼的数字空间反而可能是元宇宙”。

  游戏显露雏形,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不是元宇宙?

  《财经》:你体验过许多沉浸式游戏,有没有哪个项目比较接近心目中的“元宇宙”?

  于佳宁:写书过程中,我们也尝试了很多元宇宙相关的项目和产品,比如Decentraland。这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开放世界,里面拥有完整的数字生态,用户可以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但是从沉浸效果和画风上的体验感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和迭代空间。

  再比如使用Oculus的VR头显,接入Horizon Wookrooms数字会议室进行在线会议的时候,我左侧的同事数字形象发言时,我能真切地能感知到声音是从我的左侧传来,再配合手柄等辅助工具,可以在数字会议室中看到他的上半身的肢体动作,印象非常深刻。

  但目前Oculus上的那些应用的沉浸式体验感虽然比较强,但还并不是一个可以让每个人尽情完全发挥创造力的地方,更是难以实现经济循环。现在很多元宇宙相关产品从某个单一的功能或场景来说,已经做到了比较优秀的程度,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没有产品或应用能够全面符合我们期待的元宇宙特性。

  我也曾经体验过《第二人生》,曾经风靡一时。这个游戏2003年就推出,不是很成熟,但已经有人在游戏中全职工作,做中介、做建筑师、开设商店,甚至也有一些知名公司在其中建设了代表处。但《第二人生》中的数字化资产体系不成熟,经济体系难以形成闭环,也缺乏可信的数字身份体系,整体体验非常一般,但反映出大家在数字化世界生活中生活的愿望。

  再就是Roblox游戏平台,上面很多小游戏看起来比较粗糙简陋,但是这个平台确实很火,用户黏性极强,公司股价走势也很好。平台创始人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一天花几个小时在数字空间中假装开一个披萨店,另外一些人假装买披萨。有点类似过家家,只不过我们小时候是在物理世界中体验,现在的05后则完全习惯在数字世界里生活和社交。

  Roblox的成功在于其提供了一整套很好的数字基础设施,不管是经济流通体系、相对公平的分配方式,还是一套可以在各个数字世界中自由穿梭的统一数字形象,以及在这个世界中建立起比较紧密的社交关系。它可能预示着未来05后年轻人长大后的生活方式和上一代人很可能会非常不同。年轻人想要的生活方式,代表未来世界的生活方式。

  《财经》:元宇宙是要从游戏扩展到工作生活方方面面吗?听起来有点类似3D版互联网。

  于佳宁:这是很多人说的,但我并不认同元宇宙就是“3D互联网”这个说法。诚然,游戏变得像生活,生活变得像游戏,这似乎可以理解为元宇宙演进的脉络之一。游戏一直以来扮演的角色确实就是新技术的试验场。技术在游戏中的试错成本是最低的。不管是VR、AR,还是AI等前沿技术,没有发展到相当成熟,肯定不能应用到工业、交通、金融等产业领域,否则一旦出错损失也会很严重。但游戏出错不会有太大损害。因此,目前流行的大型开放世界游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元宇宙的雏形化状态,我们可以从里面找到灵感。

  但对于元宇宙就是游戏扩大化这种观点,我并不认同,很多游戏的画面非常精美,在游玩时甚至让玩家分不清楚数字和现实世界。但这些游戏就是元宇宙吗?我认为不是。如果认为元宇宙是3D互联网,技术支撑远远达不到。玩大型游戏时,显卡的耗电量非常大,就是为了绘制角色和景物,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如果整个社会都搬到游戏的方式运行,要绘制那么精美的游戏画面,以目前芯片供应能力难以实现,计算能力会严重不足,即使算力足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太高了,社会和地球承受不了。

  反而有些看起来很粗糙、很中二、很低幼的数字空间可能是元宇宙。比如说,有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世界,叫Cryptovoxels(加密体素)。它也是一个大型数字开放空间,但画面是方块式的像素风格,虽然看起来相对比较简陋,但是对设备要求很低,使用电脑、手机、VR都可以登录,随时可以接入。在数字加密艺术家圈子中非常流行。很多顶级的艺术家在上面开设画廊,展示作品,几乎每天都有很多活动。

  如果把元宇宙想象成3D互联网,简单地理解画面如何漂亮的话,元宇宙发展很快会走向死胡同。元宇宙中更值得关注的事情,其实是数字身份体系、数字经济体系、价值创造机制、数字劳动机制、数字贡献分配模式等等。我认为看项目是不是真正的元宇宙,更多的要从根本逻辑上看,如果是以Web2.0时代的逻辑、思想、组织、商业作支撑,那就不是元宇宙。如果是Web3.0时代的机制,那就是元宇宙。这是本质差别。

  当然,这种游戏化的生活方式,或者3D互联网难道就不可能实现吗?也不是。时间和视角拉长,一是芯片的制造能力提升,甚至量子计算进入商用,实现计算能力飞跃;二是需要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让用户可以大规模以云的方式实现随时随地接入,这可能要到6G网络商用之后才能实现;三是可控核聚变等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让我们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能源约束和碳排放就不会再成为大问题。

  Roblox游戏画面,粗糙的像素风格。采访对象供图

  《财经》:那你能不能具体描述下,理想元宇宙世界中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的?

  于佳宁:我在书里面描绘元宇宙的一天:主角阿弘早晨开始工作,戴上VR眼镜来到海外工厂的数字孪生体巡检,发现设备异常后调整了参数,现实世界的无人工厂会有机器人同步执行操作,让设备状态与元宇宙中的数字孪生体保持一致。把物理世界跟数字世界打通融合,非常重要。在我看来,数字孪生可能更是元宇宙的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

  另外,阿弘线上参加课程,学习数字艺术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赚钱。比如现在加密朋克等NFT头像非常昂贵,虽然似乎谁都可以把这些图片随便拿过来挂在社交账户上作为头像。但是在元宇宙时代,NTF不仅是一个数字艺术品,还是数字身份的外化。比如推特最近也在说要把社交账号和链上地址链接起来,这样就会使得每个人拥有的NFT会变成自己形象外化的表现,知识产权保护会非常顺畅,数字化IP商品的交易会变得比较简单,那时就没有人能随便把别人拥有的NFT设为自己的形象。

  《财经》:你认为推特把NFT和社交账号连接起来,就是一种Web3.0的思维做法是吧?

  于佳宁:是的。关键是保障数字对象或数字商品的唯一性,不能被随便复制粘贴,并把数字化产品变成一个具有产权属性的东西,让用户可以真正拥有,我认为这是Web3.0和Web2.0最显著的差别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基于区块链比较容易实现,成本也比较低。核心是让数据的真正确权,把数字对象、数字内容商品化,明确产权,数据权利的思维是Web3.0一项重要的不同之处。

  元宇宙底层的经济体系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尤其强调数字化资产的逻辑?大多数人讨论元宇宙时候,都会聊Creators Economy,所谓创意者经济。对于元宇宙,这个词非常关键。数字贡献者创造出数字化的商品。数据成为资产,必须具备所有权属性,需要一套经济体系和分配规则才能实现流转,才能鼓励大家创造。这套逻辑其实非常关键。确实没有比区块链技术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的技术依托。

  三大未解题:突破技术、数字资产、数字货币

  《财经》:你说关键是思维、逻辑,不是技术。但目前市面上对元宇宙的认知是,通过AR或者VR等硬件设备,进入一个沉浸式的虚拟世界。VR技术也曾炒过一段时间,2015年左右非常火爆,2017年后似乎偃旗息鼓了。技术操作层面好像没有那么现实。你怎么看?

  于佳宁:VR行业在前一段时间的确稍微沉寂一些,但这个行业实际并没有结束,更是AR、MR等技术的基础,也一直是各大公司争相布局的方向。任何技术都有一个成熟期。我也经常体验VR产品,这几年设备的性价比和使用体验进步还是很明显的。以前经常会出现延迟眩晕的情况,现在使用VR一体机,我认为体验已经相当不错的。整个产业一直在升级。

  当然我认为对于元宇宙而言,AR可能更重要,可以打通物理世界和现实和数字世界。像Roblox提出的策略之一,就是允许用户随时随地、用任何方式都可以接入,电脑、手机、VR都可以。现在我们用手机登陆互联网,但也会用电脑。我们把基于PC的互联网称为Web1.0,移动互联网叫Web2.0,未来Web3.0也就是元宇宙,同样会兼容手机和电脑,所以VR接入真的不是核心,只是接入元宇宙的方式之一。

  《财经》:如果不强调设备的改变,元宇宙怎么实现市面上谈论的沉浸感?

  于佳宁:所谓沉浸是来自本身的感受和体验,如果一些VR设备做得不太好,你也不会觉得很沉浸,甚至相比电脑游戏、主机游戏感觉更不沉浸。沉浸真的不在于具体技术,而是在于数字世界能不能让人获得真实的归属感。技术方式只是影响体验的一个环节,但是它不是核心。如果只是从画面层面、视觉层面、感官层面的提升,而不是比较深层次的交互体验,你会看不到最本质的东西。

  《财经》:如果说沉浸感是主观感受,为什么不能把这种沉浸感归结到是Web2.0做到的?

  于佳宁:量变导致质变。Web2.0时代开始的阶段,也就是智能手机出现时,我印象非常深,乔布斯发布初代iPhone,不少评论冷嘲热讽,说只是手机、PDA、iPod三者功能合一,似乎没什么用。但这是融合式创新,一种组合式的逻辑,很快每个人生活方式被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之前中信证券关于元宇宙的报告提出,技术的点连成线,线组成面。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再到VR、AR,所有这些技术未来要融合在一起,构建承载元宇宙的基座。《第二人生》时代技术不成熟,未来如果基于目前的技术重新做一遍,其实不一定失败。

  每个技术都有各自的发展成熟曲线。元宇宙的到来,可能是技术曲线恰好到了能够融合组合的状态,不是说我们一下子发明出电灯泡、充电机的逻辑,它是一个演变的东西。

  《财经》:您刚刚也强调了元宇宙数字化资产的逻辑。虚拟世界的价值交换可能以什么方式?

  于佳宁:数字化资产是必要的。NFT目前主要是承载一些数字藏品和游戏道具。首先,经济是交易的总和,交易的基础是资产,资产的关键是确权。区块链在元宇宙中最核心的作用是确权工具,可以提供全年24小时不间断地、高可用且高度安全的资产确权和交换体系。数字世界中,数字资产未来会以什么形态出现?目前可能都还是一些比较早期的状态。我们认为可能最有价值的资产,可能是实物资产与数字产品的融合,也就是“资产上链”。

  《财经》:NFT这种资产能作为货币直接交换吗?我们怎么理解元宇宙中的价值载体或者说货币?现实生活中是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元宇宙的货币会是比特币还是什么情况?

  于佳宁:在2013年、2014年,基于比特币的支付特别火。当时,接受比特币作为付款方式的公司有很多,但是这种支付方式后来被证伪也没有成为主流。Coinbase的合作伙伴Circle发行的美元稳定币USDC,在C端、B端做得非常好。目前,基于区块链和加密资产的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逐步构建一套新的支付体系,未来也有机会成为主流,包括Facebook的Diem(Libra)也是稳定币项目,预计在明年能面世。

  现在各个国家都在研究数字法币,利用智能合约,实现更高效、灵活的支付模式。元宇宙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数字乌托邦,而是跟现实世界紧密结合的新的数字空间。政府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还是要保持的。在元宇宙中主要流通的还将是各国的数字法币,但是这些法币会出现新的竞争关系,甚至出现“新货币战争”。中国有数字人民币,有很强的先发优势。

  去中心化的虚拟世界,与元宇宙权力变迁图景

  《财经》:人类大同,听起来你是技术乐观主义。技术诞生的时候,大致有两派观点,一种觉得技术可能带来非常好的想象,另外一种可能是担忧权力、隐私掌握在商业机构的手中,比如打造元宇宙的商业机构,你怎么看?

  于佳宁:实际上,巨头垄断确实是Web 2.0时代的关键问题。比如,同样是基于互联网的通信方式,Web1.0时代出现的电子邮件和Web2.0时代的即时通讯就很不一样。任何两个电子邮箱都可以互发邮件,不需要由同一家公司提供服务,比如我们可以注册Gmail邮箱和163邮箱,基于标准协议就可以通信。但是,即时通讯软件就无法互通,比如微信和国外通信软件Whatsapp就不可能互发消息。Web1.0是一个开放的花园,Web2.0被各个互联网巨头垄断,以保护用户的名义建立起一个个封闭式的花园,让这些公司获得巨大的权力。

  元宇宙的核心属性之一是开放创新,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协议,实现各个数字世界在协议层和价值层的互通,从而形成整体的元宇宙。一家公司主导的“中心化”的世界只会存在于某些单独的小生态中,元宇宙不是单一的数字空间,而是无数数字空间的聚合体。

  《财经》:你在书中提到了一部情景喜剧《上载新生》。男主角死后把记忆上传到湖景庄园,但是调节窗外的日常景色,甚至自己每打一个喷嚏都要付费。这会不会暗示着如果元宇宙行得通的话,处在元宇宙里的个人面对商业创建者没有议价能力?

  于佳宁:如果走老路,那元宇宙和现在的互联网使用体验没有什么区别,也不会成为主流。元宇宙时代,大家应该可以形成一个分散化的创造网络。现在互联网上卖东西,去淘宝或者拼多多,就需要完全接受平台规则,后来者的机会就很渺茫。未来Web3.0的元宇宙时代,可能更像大家自发组织集贸市场,每个人都可以去建设并贡献。比如Decentraland项目把所谓的一些关键智能合约的私钥都销毁掉了,核心资产不能增发,具体管理完全依靠DAO(分布式自治组织)。未来的元宇宙如果就是Facebook再搞一个网上平台,绝对不是大家最喜欢的状态。元宇宙应该是大家共同创建的世界,不是巨头来创造并全面控制的数字世界。

  《财经》:现在主要是互联网大厂对元宇宙压下重注,概念能不能落地是最现实的问题。从成本上看,企业的建设投入,还有个人的设备投入,应该都不低。元宇宙符合经济理性吗?

  于建宁:如果把元宇宙简单理解成一个3D互联网,那就不是理不理性,而是现实不现实的问题。6G网络、量子计算和可控核聚变距离我们都比较遥远,那似乎元宇宙就不能搞了。但是如果我们想想Roblox、Decentraland、Cryptovoxels,画面不是那么精美,但却是用户共建的世界,不再是一家厂商把所有东西搭好,每个人在上面来使用。连小孩都可以在Roblox上通过开发游戏赚几十万美金,并搭建一个受几百万人欢迎的新应用。

  如果把元宇宙看成能给个人提供无限可能的新的数字画布,通过一系列方式改变我们目前的互联网交流和数字化空间生存体验,让我们在互联网上更容易赚钱,更好地享有数字劳动成果,保护个人隐私数据,让数字化产出的价值实现资产化,让我们和未来的人工智能更好地协作,让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能够融合一个空间,你会发现这件事情也不是不现实。

  《财经》:或许元宇宙并没有小说或者电影里描绘的那么如梦似幻或者高大上。

  于佳宁:对,如果把元宇宙理解为绿洲的话,10年、20年、30年能不能实现?我觉得不是很有可能,能源尤其碳排放的约束实在太复杂了。现在区块链也面临有些艺术家对NFT的抵制。因为NTF主要在以太坊上发行,而以太坊的碳排放比较高,有些数字艺术家宁可不赚钱,也不要发行NFT。绿洲是一个非常精致、漂亮的世界,不用很高的碳排放实现不了。

  《财经》:如果不关注元宇宙的具体形态,元宇宙能给大家带来的核心价值会是什么?

  于佳宁:按重要度排序,首先还是数据确权。数据能够变成真正的资产,让数据成为真正的财富。第二,创意者经济,每个人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进一步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机会去从事一些创意性的工作,能够通过数字劳动创造财富,并实现更美好的生活。第三,物理世界跟数字世界的虚实结合。数字身份变得更加可信,用更加统一的数字身份链接各种服务,积累形成数字信用,让人和人的交流变得更加安全,经济协作变得更加容易。


关键词:

栏目推荐

最新资讯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飞船www.yuanfeich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